烟台心理咨询

专业咨询师为您的健康生活导航

电话 咨询热线: 13455519982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当前栏目:

首页 心灵绿洲

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是怎么回事?

01.我害怕别人的评价


在意别人的评价是生活中困扰很多人的问题,也是让很多来访者苦恼的问题。


因为在意别人的评价,所以总是试图控制别人的评价,为此过的很辛苦,并且害怕别人会有不好的评价,所以活的患得患失,唯唯诺诺,总是在揣测今天的行为有没有让别人觉得我很不好的纠结中惴惴不安,每天内耗厉害。


更厉害的是,有的人过早地佝肩驼背,见了人习惯性的点头哈腰,长此以往,整个人都比同龄人苍老的厉害。


有的人面对不了别人负面的评价,因此陷入到跟别人的纠缠里,忙着自证清白,或者愤怒于你怎么可以这么说我,恨不得糊了别人的嘴,并且因为别人的一句话而愤愤半生,非得让别人把负面评价改过来。


比如电影《我不是潘金莲》里的李雪莲,她可以打10年官司,为的就是让别人改一句话,想要的无非就是:“我不是你说的那样,你还我清白”。


李雪莲认为自己的清白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而改变,别人说她是潘金莲,好像她就真的是了一样,好像自己的清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而是由别人说了算一样。


李雪莲因为别人的一句负面评价失去了人生的自由,这可谓是最被动的人生了,别人无意的一句话就像一块巨大的石头砸中了自己的生活。


是谁赋予了这句话石头一样的分量?毁灭一样的力量?


毫无疑问,是李雪莲自己本身。


那些很在意别人评价的人同样也是如此,他们赋予别人的评价很高的力量和分量,所以让这些评价有了巨大的伤害性的力量。





02.为什么有的人那么在意别人的评价?




A.在意别人的评价是因为一个人没有形成稳定的自我评价,不知道自己是谁


人们之所以在意别人的评价,是因为他们认为别人评价中的他就是他,而不是别人评价中的他只代表别人眼中的他,是别人的一种投射,这是一种在心理上未分化的表现。


婴儿最初是不知道自己是谁的,婴儿需要从妈妈的眼睛里来确认我是谁,如果妈妈的眼睛里闪现着快乐满足,笑意,婴儿就会认为自己是好的,是没问题,如果妈妈的眼睛里闪现的是抑郁不满,愤怒冷漠的东西,婴儿就会认为自己是不好的。


此时妈妈的表现被婴儿感知为是自己好坏的一部分,因为婴儿他不知道自己是谁,他是要从妈妈的眼睛里确认我是谁。


此阶段的婴儿分不清楚哪些是自己的东西,哪些是妈妈的东西。这就是心理未分化:自身的一些功能依赖外界承担:比如说评价功能,解读发生了什么的功能。


如果妈妈能够看见婴儿,并且持续的给他反馈,比如你真是个好宝宝,宝宝你会翻身了,宝宝你睡醒了之类的。婴儿逐渐就会有了我的概念,我的感觉。


在心理上凝聚成“我”的感觉,对一个人来说很重要。这意味着内化了基本的安全感和稳定的自我评价。


也意味着我知道我是谁。


我知道我是谁,在面对负面评价时我就不需要去辩解我是谁。

我知道我是谁,就不需要再在别人的眼里去确认和寻找我到底是谁?我是不是好的?我是不是有问题?


很明显,很多人过于在意别人的评价,是因为他们无法定位自己,不知道自己是好的还是不好的,不知道自己是否有问题。


他们一直认为自己的好坏是由别人说了算的。


因此也就必须依赖外界评价。


没有凝聚成“我”的感觉,一是因为自己的感受,需求长期没有被看见和确认过,所以不知道“我”是什么感觉,没有那个体验;二是因为可能总是在围着别人的感受转,比如围着妈妈的评价转,好坏由妈妈说了算,自己说了不算,让人没法相信自己的感受,认为自己是不可靠的,只能依赖别人才能不犯错,才能活下去。


虽然外表已经成长为一个大人,但是心理的某些部分的发展还固着在婴幼儿期,感受和需求缺乏被看见,被理解,被确认,甚至总是被不认可,一直在寻求着认可,寻求着你是个好孩子,你做的够好了的夸奖。


有的人她都已经做了妈妈了,她还在努力的寻求着别人的认可:为什么我为这个家做了这么多,却没有人认可我?


这个逻辑依然是个孩子的逻辑,就是把认可的权力交给外界,认为只要我做到怎么样了,外界就应该怎么怎么样。


如果没有,就很不理解。


但是成熟的人都知道,这两者关系不大。能不能认可你不取决你做的多好,更多的是取决于对方有没有这个看见认可的能力。


如果他没有这个能力,你做的再好,他也看不见,认可不到。


意识到这一点,就会客观看待别人的评价了,不再依赖别人的评价。



B.经历过太多负面的批评


一个成长中经历过太多负面批评的人,对自我形成的自我认知就是很差的,很不好的,自己有问题的,这种人很容易发展出一种保护自己的防御机制就是避免类似的痛苦再次发生,也就是避免再受到任何批评。


想象一下你有一双腿,这双腿曾受到过暴击,很多伤害,虽然现在它们外表良好,但是内心沉淀着很多旧伤。


而另一双腿,没有受过什么伤害,非常健康。


现在他们同时承受一次敲打或者滑倒。结果就是那个有过旧伤的腿可能会痛的非常厉害,一点微小的伤害可能就会让它痛不欲生,因为外界的刺激触发了他内在巨大的旧伤,而健康的腿可能就会疼的没那么厉害,而且可能疼一会就好了。


有的人长大后变的像刺猬,浑身带着铠甲和刺,绝不能受哪怕一点点批评,不然就会变的非常激动,扯天扯地,纠缠个没完,是因为他心里旧伤多啊,潜意识里压抑的愤怒多,委屈多。如果你不小心引发他,他会把积攒的前半生的愤怒和怨恨一股脑全算在你头上。


旧愁新恨,一起倾泻。


做管理的人会经常面对这样的难题,部门里有个刺儿头员工,很难管,批评不得,一批评就跟鸡遇到了开水,瞬间炸毛。


不要害怕,这只是一个内心受伤过多的员工,对这样的员工,就要减少批评,少用批评这种管理策略,多给温暖和鼓励。


如果你是一个刺儿头员工,总是容易炸毛,要看到每次你炸毛的时候,内心的脆弱和曾经的伤害,多拥抱一下自己,看到那些伤害累累的伤口,给他们清洗,包扎,上药,用温暖和爱。只有这些伤口愈合,你才会不那么容易炸毛,不再敏感于别人的批评。




03.如何改变?



A.确认自己的感受,确认自己的需求


很多来访者咨询了一段时间后,突然会有这种感觉:遇到事情的时候,他们会首先去感受自己的感受,自己的需求,自己的判断,而不再盲目去盯着别人怎么想。在别人发表一个说法的时候,他们会问自己,那么我是怎么想的。


有了这种对自己感受,需求和别人说法的区分,很多人会觉得仿佛自己有了皮肤,别人的评价说法不再那么容易伤害到自己了,因为他们感受到,别人的说话只代表别人,而我有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看法。


能够看到并且信任自己的感受、看法,这本身是摆脱别人感受、看法的第一步。


在很多依赖外界评价的人那里,这种自己的感受、看法常常是被他们忽视和不被信任的,因为忽视和不被信任,所以他们总是看不见自己,因为不信任自己,所以他们无法赋予自己力量,但这不代表这些感受和想法就不存在。


即便在最压抑最忽视自己感受、想法的人那里,这些自己的东西也会以顽强的生命力渴望着被看见:只不过很多时候,它们是通过疾病,不舒服的形式体现出来的。人的语言只有一种,但潜意识的语言有很多种,躯体障碍,疾病,人际冲突,难受等等可能都是在诉说你没看见的你的部分,就看你能不能好好的去倾听自己的内心,去解码这种无声的诉说。


“我”形成的前提是自己的感受、需求、渴望被反复的看见,确认,如此才能分出你、我。



B.不光接受到别人的评价,更要看见别人评价背后的背景


很在意别人评价的人他们在对待别人的评价时,会根本不考虑这个评价他的人他们本身是怎么样的?他们本身是怎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人格特点?他有能力给出正面评价吗?


比如有的人他本来就是杠精,你却非要获得他的认同,让他不要杠你,跟他争论个不休。那么,他有“病”,你是不是也好不到哪里去?非要让一个有病的人不要在你面前“犯病”?


有的人他本来就是势利眼,你非要让他真心爱你,无条件爱你,不要歧视你,认同你。那么,你在跟什么过不去?


看见一句评价背后的整体因素,你就会发现很多事很多人他根本不是针对你,而是他就是那么一个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决定了他会说出什么样的话。


也就是说别人怎么评价你跟你好不好没啥关系。


跳出这个局限的视角,你才能更清楚发生了什么,由此才有更好的选择。



C. 你控制不了别人的评价


别人怎么评价你取决于他,这个不受你控制,你能做好的就是你自己。


你需要的是给自己交代,而不是给别人交代。



D.多问自己,我要的是什么?


你想要什么,决定了你会做出怎样的回应。而不是根据别人的评价作出自己的反应。


这是很多害怕别人评价的来访者成长后最大的感悟。


以前在单位都是害怕领导同事怎么说,现在更关注我要的是什么,我要怎么反应。


以前很被动,现在明确我想要什么的时候,才觉得自己的人生有了主动权。


是的,明确你想要什么,决定了你怎么应对外界这些评价。

这就是反客为主。


E.与那些能真正支持你,认同你,理解你的人联结


彻底的不在意别人的评价很难做到,毕竟人都有脆弱和低谷的时候,人在脆弱、低谷和迷茫的时候,会尤其容易在意别人的评价,渴望去依赖别人,渴望从别人那里获取点力量支撑自己,这都是非常正常的。


所以人需要在平常的时候有所储备,有几个那么质量好的关系,可以在这些时候给到自己力量和关怀,而往往这些人给到你的评价也都比较有益,


有真正的理解你的人的认同,和评价,也会很大程度上减少人盲目的在意所有人的评价的行为。一个人盲目的在意别人的评价,也恰恰可能反应他身边缺少高质量的有支撑的可以看见他,滋养他的关系。


一生难得一知己,一旦拥有便有了对抗世界的力量,说的就是这样的关系吧。


不过没有也没关系,你还有很多时间去寻找。或者你也可以尝试来咨询,在一段滋养型的关系里,看见自己,疗愈自己,内化一个稳固的“我”,以迎接外界的风风雨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