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咨询师为您的健康生活导航
咨询热线: 13455519982
专业咨询师为您的健康生活导航
关于母亲——这个主题我酝酿了许久,真正触动我落笔的是我的一位刚当妈妈不久的朋友,她有一天她突然微信我,询问哪个医院或者哪个心理咨询机构擅长治疗产后抑郁。
我简单和她聊一聊,告诉她当妈妈头几个月的精神压力是很大的,感到焦虑、抑郁都是正常的,我也问了问她身边的情况,家人、保姆对她的支持也是到位的…情绪平稳下来后,她对我说:
“孩子能教我们的,比我们教孩子的多多了!明明女儿出生才三个月,我就像变了一个人…我现在觉得,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思考和觉察的过程,我没有当妈妈的话是不会有这些体验的,之前有挺多担心的…我是个挺自我的人,总觉得有了孩子后属于自己的时间会变少,很多想做的事情做不了了,但是没想到我却收获了另一份体验和喜悦…当然,也有莫名其妙当了妈妈而缺乏思考能力的人,那样小朋友就很可怜…”
她说的这段话真的挺让我感动和惊喜的,作为一名心理学工作者,我看到了太多由于母亲人格问题给孩子造成的心理困扰,甚至很多是病理性的问题…我朋友的反馈让我切实感受到“足够好的妈妈”并不来自于书本知识,而是来自于一个女人“人格层面对成为母亲的准备”。
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妈妈就不用去学习一些育儿知识了,一些婴儿的身体护理方面的信息,以及婴儿人格发展的基本知识是需要知道的,但绝非是过度的和刻板的,重要的是妈妈是如何思考这些知识,并运用到自己对婴儿的养育过程。
01.
母亲是我们每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尤其是孩子的人格形成时期,也就是心理学强调的六岁之前。并且孩子年龄越小,母亲的作用和责任也就越大,母亲不仅仅是一个名义上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她是不是一个“有功能的妈妈”,一个“足够好的妈妈”…
“足够好的妈妈”,是可以适应孩子不同阶段的发展需要而提供相应的养育和照护的妈妈,她足够敏感且稳定,可以容纳孩子的情绪,有能力去“思考”孩子的需要,这种需要既包括依赖和照护,也包括分离和独立。尤其是在孩子还没有言语能力的婴儿时期,更需要妈妈主动地去适应婴儿。
举个例子,一个“不够好的妈妈”在每次婴儿哭泣的时候,就把乳头塞给婴儿,认为他都是饿了;而“足够好的妈妈”会试图去理解婴儿的哭声,到底他的需要是什么,饿了?冷了?尿了?还是需要被抱抱,然后再去满足婴儿的需要…
但每一个妈妈,以及未来的妈妈们,也不用过于紧张,我们也需要信任自己可以成为一个“足够好的妈妈”,在某种程度上,这是我们“天生的能力”。就像我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位朋友那样,每一个女人是会在成为母亲后,通过实践继续成长的,也在过程中更加确信自己的能力。
同时,妈妈也要信任自己的孩子是可以成为他自己的,他有能力去探索,去应对挫折,只不过在生命早期,在他们“自我功能”还没建立或稳固的时期,是需要母亲为他们提供一定的“支持性自我功能”,以推动婴儿向前发展。
02.
在生产后的一段时间里(怀孕后期已经开始出现),对于每一位母亲来说,都是一个特殊的时期,这不是理论层面的“特殊”,而是母亲们切切实实在经历着一种身心层面的不同寻常的体验,从感受上讲,她会变得十分虚弱和敏感,甚至感受到很混乱和退缩…
温尼科特将这个过程称为“原初母性贯注”,这取决于生理,更取决于母亲的人格,这时的母亲看起来甚至是有点病理性的,所以有些母亲觉得自己在经历着“产后抑郁”。但其实这是一个正常的过程,使母亲会更好地照顾婴儿,与婴儿的身体交流,理解婴儿的需要。
很多妈妈也会开玩笑地将这种状态称为“孕傻”,但是在心理学层面,母亲此时正在经历着一种深度的“退行”,即她内在的婴儿状态被激活,与婴儿的情绪感受是同频的,也因此可以被婴儿影响,并认同婴儿。
但是,“足够好的妈妈”也是需要一定的人格成熟度的,并且,这与她的学历、社会地位是不相关的。作为一个人格成熟的女人,她既可以体验着深度退行的“婴儿状态”,同时还可以将自己维持在成年人的位置,持续地做她自己,可以有效地思考和照护婴儿,为婴儿提供所需要的一切。
如同文章开头提到的我的朋友一样,一个健康的女人是会自然而然地进入“原初母亲关注”状态的,尽管这个体验让她们感到陌生和不确定。
我也常常听到妈妈们与我分享着一种与婴儿类似“心电感应”的体验,她们用身体、心灵孕育一个生命的幸福感,尽管很虚弱、疲惫,但也在这个过程中深深感受着作为母亲和一个成熟女人的成就与感动…觉得自己的付出是那样的值得!
03.
妈妈的“原初母性贯注”能力,其实来源于她自己曾经作为一个婴儿被养育和照护的体验。也有妈妈不能进入“原初母性贯注”状态,因为当妈妈内在婴儿状态被激活时,她自己早年的被养育经验也被唤起,尤其是那些婴儿期的养育创伤,也就是说,她们自己没有经历过被“足够好的妈妈”照护。
婴儿期的创伤体验让这些妈妈拒绝自己的退行状态,或者深陷在痛苦情绪里无力自拔,也因此不能行使自己的母性功能。在临床上,我常常遇到两类“妈妈”:抑郁的妈妈和焦虑的妈妈。
1)抑郁的妈妈
健康的妈妈是能看见婴儿的表情和活力的,并给予婴儿反馈,做出同样的活力表现,尽管有些情绪和表情是痛苦的,但是痛苦本身也是生命活力的一部分,我们也将这样的母婴互动过程称为“镜映”,婴儿在妈妈的脸庞上和眼睛里看到了自己,情绪获得了确认,慢慢也拥有了自己的主体感。
同时,妈妈的抚触在这个过程也是必需的,婴儿会对自己的身体逐渐有了更明确的感受。也就是说,婴儿将自己的本能、情绪和身体感觉,在一片混沌和碎片化的感受中,通过妈妈全身心的抱持和照护而获得了整合。
但是,抑郁的妈妈封闭在自己的情绪世界里,对于婴儿传递出来的信号是极度不敏感的,甚至是忽视的,她们难以看到婴儿的需要。很多时候,抑郁的妈妈的面部表情也是呆滞和空空如也的,她们也因为拒绝身体接触而不愿意拥抱和抚摸婴儿。
可想而知,在这样的妈妈的照护下,婴儿的活力和自发性是很难得到确认的,并且他的身体感受和本能体验都一直处于失整合的状态,成年后甚至会主诉他们的情绪、身体都好像不是自己的,也感受不到“活着”的感觉。
还有一种情况,婴儿可能表现出更多的活力来吸引妈妈的注意力,也因此获得了回应,长大成人后他可能也是一个“外向活泼”的人,他们一直在用“行动”在体验着存在,但是在精神世界的深处,却是一片死寂,所以,他们不能停下来…
2)焦虑的妈妈
焦虑的妈妈可能表现为一个“用功的妈妈”、“努力的妈妈”,但她们并不是一个“足够好的妈妈”。她们很担心自己不够好,把焦虑付诸行动。她们在“做”一个妈妈,而不是“是”一个妈妈。
核心在于,她们不能允许自己“退行”,或者呆在那些原始而混乱的感受里,因为这些体验对于她们来说是一种非常“恐怖”的,她们必须防止自己掉进这些“无法想象的极端痛苦”(温尼科特)里,所以焦虑和行动化本身就是一种防御和自我保护。
她们看似保持着“成人的功能”,但是却不能共感并认同婴儿,不能用心身去孕育孩子,她们对于孩子的“思考”都是来自于头脑,来自于书本,不是来自于自身的体验。
婴儿既有连接和被照护的需要,同时也有“不被打扰”和“安静”的需要,并且这些需要都来自于他们的“自发性”。健康的妈妈基于婴儿的需要提供照护,也会保护婴儿在需要宁静时不被环境打扰,这样婴儿会保持在一种“持续存在”的体验中,这种持续存在感也正是原初自体形成的基础。
焦虑的妈妈由于没有能力与婴儿共感,因此提供不了基于婴儿自发性的照护,而是基于自己头脑中“认为的”“应该的”的照护:认为婴儿应该在什么时间吃奶,认为婴儿应该有多少时间的睡眠,认为婴儿应该听什么音乐……
这种情况下,婴儿的自发的“持续存在”是被打断的,因此他们很难形成一个真实而有力量的自体。并且,他们很可能为了适应母亲的需要而形成了一种防御性自体——假自体。
无论是抑郁的妈妈,还是焦虑的妈妈,都无法为婴儿提供一个涵容的空间,婴儿不仅那些混乱的感受和本能冲突从来没有被容纳过,甚至还接收了不少来于妈妈的情绪,所以,他们长大后一直被一种弥散性的焦虑笼罩着,或者死气沉沉地过活。
04.
因为原初母性贯注,妈妈完全的投入让婴儿有了一些模糊的主体感,也开始可以应对一些小小的照护失败(大约从婴儿4~6个月开始),从对妈妈的绝对依赖过渡到相对依赖阶段,妈妈同样需要对婴儿抱持和照护,只不过不需要放下自我、绝对适应,婴儿也逐渐地成熟,朝向独立发展。
每一个婴儿都是一个特别的存在,没有任何一个人比妈妈更了解自己的婴儿,很多时候一个妈妈需要的不是指导和教育(当然,一些基本的照护知识是需要的),更不是评判和指责。她们需要的是鼓励和支持,帮助她们进入“原初母性贯注”的状态,可以成为一个“足够好的妈妈”。
在“原初母性贯注”阶段,妈妈腾空了她的个人生活,为的是把她自己奉献给婴儿的照护工作,而她们本身也处在高度依赖状态中,很多时候都是非常无助的,这也是对婴儿无助状态的认同。为了很好地执行养育工作,妈妈需要孩子爸爸的支持,在夫妻关系中感受到是被爱的,也需要在家庭中,甚至是社会中感到是被接纳的(譬如可以提供足够长时间的产假)。
在这个时刻,爸爸特别重要的是要发挥保护妈妈和供养家庭的功能,如果一个妈妈被孩子的爸爸充分地保护着,她自己就可以完全献身于她怀中的婴儿。如果不是因为妈妈的病理性程度太高,爸爸不必过早地参与到婴儿的养育工作中,这样就可以尽力维持婴儿所体验到的照护环境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最后,我想说,在过去一年,我接触了很多做试管婴儿的女性,让我深切感受到了一个女人对成为母亲的渴望和力量。这也让我更加相信,虽然成为母亲是一条艰辛的路,但这也是一条自我成长和蜕变的路,让我们的人生体验更加丰富、完整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