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
1、“适应”即“成长”。既然适应过程就是一个成长过程,例如,能力上,心理上,那就应该允许孩子有一个适应、成长过程,不能操之过急。
2、让孩子感受到爱。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爱的重要性,绝对不亚于温饱。作为父母,只有爱的本能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应该怎样去爱孩子,并让孩子清晰地感受到这种爱。例如,妈妈应该告诉孩子妈妈的想法,说明“放手”的初衷。让孩子知道,随着自己的成长变化,父母爱的方式也要随之发生变化,以适应孩子变化了的需要。爸爸应该试着对孩子一视同仁,至少不要让孩子感觉爸爸不喜欢甚至讨厌自己。其实,爱的重要性还远远不止这些,很多问题少年,不就是因为父母爱的错误或匮乏造成的吗?
3、孩子渴望关注,其实,谁都需要关注,尤其是积极关注。例如,女儿被爸爸打,“好像并不生气”,会不会是女儿把爸爸打理解成了一种关注呢?因此,只要爸爸能看到自己的存在,即使自己受点皮肉之苦,也在所不惜。例如,妻子干了家务,总是希望老公能看到,如果不仅能看到,还能表现出赞赏、惊喜,妻子即使再苦再累,也觉得值了。作为父母,每天再忙,也要拿出时间和孩子说说话,至少两个小时,在交谈过程中用心去体会、感受孩子的内心世界,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不要等到孩子出“问题”了才去关注。另外,“关注”应该是“积极关注”。一个人健康的自我概念能否形成,与其儿时能否得到积极关注密切相关。例如,发现孩子“内向”,“话太少”,“有点自闭”。可以说,孩子不说话或说话少,是责任感太强,是希望每句话都说好。孩子在说话间隙思索时,要耐心等待,不要催促。另外,面对突然“断乳”,孩子虽然“病”了,但没有出现品行问题,没有让事情变得更糟,这些都值得积极关注。当然,也可以直接鼓励孩子即时性表达思想、情绪。例如,认真倾听,微笑点头,竖大拇指等,同时,要注意“真诚”。
4、帮助孩子重新建构认知。假如,妈妈爸爸都做了相应调整,孩子的“病”的频率和程度,仍无明显好转,还可以进行认知行为治疗。不良的认知导致不良的情绪、行为,因此,认知行为治疗可以通过矫正孩子的认知,改变孩子的情绪和行为。
可分3个步骤:1找出与不良行为有关的错误认识。例如,你觉着只有病了才能受到家人关注,其实,上初中之前,你没有病,妈妈不是也一样在乎你吗?②寻找证据论证这一认知的错误。例如,你看,你病了,全家人不是都很着急吗?假如,不爱你了或不要你了,怎么会这麽在乎你呢?③分析错误认知的根源,帮助孩子重新建构认知。例如,可以和孩子说,你之所以那么痛苦,是因为误会了妈妈的意思,另外,也是妈妈没有提前和你说清楚。
5、和孩子一起成长。例如,跟孩子一起分析、探究处理问题、战胜困难的方法、策略,并引导孩子正确选用。例如,可以告诉孩子,害怕妈妈不管我了,可以直接和妈妈说出来,和妈妈说出来,才有可能得到妈妈的理解、支持。闷在心里,容易出现心身疾病,“退行”只是躲避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父母也可以承诺,在孩子需要时,会及时施以援手,与孩子共度难关。
6、与孩子一道,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例如,让家庭有人情味,允许家庭成员有个体差异,可以自由开放的表达、交流,有弹性,能满足所有家庭成员的成长需要。
心灵园艺师档案: 王春福,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心理咨询师骨干师资,中国“百名心理咨询师”之一。2003年创办烟台三阳心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其为执行董事、法人代表,撰写的《意识的物质性初探》获得了山东省科协科技成果二等奖。在2009年9月,获得全国首届优秀心理学工作者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