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
1、在“承受”中锻炼承受。凡是能力都是在锻炼中培养、提升的,只有主动面对压力、挫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才可能不断增长,人格才可能日臻完善。例如,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伤害,如果一遇到伤害就回避,甚至“因噎废食”,从此不再和人打交道,自己的心理承受力,就可能永远无法得到提高。
2、在“交际”中学习交际。例如,先试着和那些较容易相处的伙伴交际,再试着与那些较难相处的伙伴交际,在交际中了解人,认识人,认识自己,学会和人打交道。
3、完善自我概念。例如,能客观、全面地看自己,看他人。例如,同学的看法也不一定都对,自己是否真的“瞪人”,也很难确定。
4、关注自己的闪光点。例如,见了女孩子脸红,说明自己已经萌发性心理,生理、心理发育良好。异性相吸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一个小男孩“喜欢”一个小女孩也是正常的,只要不影响眼下的学习和今后的正常发展就可以了。你“怕”看女生,是对异性的敬畏,“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朱子语录卷十三》),“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自己有“耻感”、“罪感”,说明自己心理比较健康。你看到了自己的“问题”(社会交往恐惧),有利于解决问题,有利于今后健康成长。
5、病由心生,病由心袪。“生病”与“祛病”,其实,只在一念之间。
森田(森田疗法创始人)认为,人的“生病”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精神交互作用的过程。精神交互作用,即一种不舒服的感觉(症状)引起了我们的关注,我们的关注导致了感觉(症状)的强化和固着。把话说白了,生病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感觉和关注的互动过程,感觉(有时就是症状)因关注而过敏,注意力越集中(意识狭窄,钻进了牛角尖),感觉越敏锐,症状(有时就是一种感觉)因关注而加重、固化,由此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造”病成功。
该个案也能印证这一点。例如,“高二一个同学说,我‘瞪人’,然后,我开始在意自己的眼睛,自己也觉得怪怪的”。——很可能是疑病气质在作祟,或是性格中的“暗示性”在起作用。“后来,前排来了个女生,上课时,我会不由自主地去看她,每次看她会觉得脸红”,——有耻感,理智上不允许自己看,又情不自禁的要去看。“后来,见了别人也脸红。”——在纠结、关注中,症状一点点被强化、固着、泛华。“再后来,每次说话时,我声音都打颤,头都会不由自主的打哆嗦,头都会有点疼,甚至不敢抬起头来看他(她)们。因此,高三后不太和人交往。”——最终,造病成功!
其实,知道了问题的来龙去脉,治疗也就不难了,例如,去掉关注,也就去掉了精神交互作用,去掉了精神交互作用,病也就没有了赖以生长的土壤,没有了赖以生长的土壤,病也就慢慢消退了。
6、对自己“厚道”一点。例如,允许自己和别人有差异。允许自己有说不好的话,做不好的事。允许自己有时会受到批评,甚至是恶毒攻击。允许世界上有不喜欢自己的人,包括自己生命中的重要他人。
7、让自己的气量再大一点。前不久,我去上海游玩,回来时阴云密布,看不到一丝阳光,等飞机继续往上飞,——超越了乌云的高度,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蓝蓝的天,春光明媚,脚下的乌云,瞬间变成了一簇簇洁白的鲜花。我似乎一下子明白了许多,在生活中,假如我们的气量能稍稍再大一点,视野再稍稍开阔一点,会不会也能减少许多烦恼呢?
心灵园艺师档案: 王春福,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心理咨询师骨干师资,中国“百名心理咨询师”之一。2003年创办烟台三阳心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其为执行董事、法人代表,撰写《意识的物质性初探》获得了山东省科协科技成果二等奖。在2009年9月,获得全国首届优秀心理学工作者称号。
王春福老师咨询热线:13455519982,6219260
栏目互动邮箱:qlwblxzk@126.com